尊龙凯时人生就是赢(中国)官方网站尊龙凯时

| 中文English
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公司要闻

振华化工的“环保账”

点击数:9988时间:2011-01-0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 黄石日报 记者 匡聿 程熳
  黄石振华化工有限公司在2003年改制为民营企业之初,还是徘徊于亏损边缘,到了2006年,只有300余名员工的该公司却实现了销售收入2.1亿元,上缴税收1800余万元,成为我市排名第24位的税收大户。并被评为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企业、湖北省劳动保障诚信企业、黄石市十佳和谐民营企业、黄石市最佳金融信用企业。
  有人说,这是改制带来的变化。也有人说,这是该公司产品好,市场机遇好,董事长蔡再华等一班人“走了运”,“走了火”等等。
  固然,振华化工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改制,离不开产品和市场,但是,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却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该公司2006年实现的几千万元利税中,竟有三分之一来自于环保中的“三废”综合利用。
  据了解,从2003年以来,振华化工公司坚持“环保为立身之本”的理念,通过贷款和自筹资金,在短短的三年中投入环保工程改造和建设的资金达2500多万元,先后研发和实施了多项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变“三废”为资源,不仅基本实现了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三废”达标排放,保护了环境,而且,也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保与生产发生冲突,生产让路”
    
  今年大年初三,董事长蔡再华和董事会的领导成员们显得比以往更忙,他们来到生产车间一边慰问坚守岗位的员工,一边检查安全生产。突然,蔡再华一声令下,要求立即停止生产。大家惊愕:生产很正常,怎么就下令停产?
  原来,蔡再华发现一台电除尘的风机叶轮片坏了。有些员工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台风机的叶轮片吗?仅仅只影响除尘器的运行而已嘛,停下除尘器不就行了吗?为何要停产呢?
  可是,蔡再华和董事会的领导成员商量后,坚持停产检修更换叶轮片。这一停就是十几个小时,有人为此算了一笔账:停一小时就少生产1吨产品,停产十几个小时就少生产十几吨产品,价值达20多万元,算上间接损失,损失达40余万元。
  然而,蔡再华也跟大家算了一笔账,他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化工企业要以环保为天。环保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今天我们舍不得这40万,脑海里的环保意识不知要‘滑坡’多少里,明天不知要丢掉几多万。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地方环境,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丢掉长远利益,这种价值是负价值,于己于企业于社会都不利。因此,环保与生产发生冲突,生产让路;质量与产量发生冲突,产量让路。”
  事后,仅就这个风机叶轮片引发的环保认识问题,振华化工公司展开了连续三个月的大讨论。
  其实,这种因环保问题引发的企业大讨论,不仅仅只发生在今天的振华化工公司。早在2003年改制之初,这种“视环保为天”、“环保为立身之本”、“环保无小事”的理念就在该公司逐渐形成。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公司生产的重铬酸钠、铬酸酐等铬盐系列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化工原料之一,还有很大一部分出口国外。然而,化工产品的生产难免要排放废渣、废气、废水。因此,治理‘三废’、防止‘三废’产生是我们企业的头等大事,这既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周围的群众、对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我们一刻不能松懈,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治理和防止‘三废’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支撑。对于当时还处在亏损边缘的振华化工公司,面对动辄就要投入几百万元的环保项目,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有人认为,先把企业搞起来再说,等荷包里有了钱,再抓环保也不迟。蔡再华和董事会成员却坚持“早抓环保比迟抓环保要好”的观点,并制定了“环保与生产一起上”、“防止三废产生胜于三废治理”的企业发展战略。
  改制当年的7月,他们贷款和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先后对环保除尘设施进行技术改造,还新上了烟气热量利用的余热锅炉等辅助配套设施。同时,强化现场管理,从源头进行预防,杜绝“跑、冒、滴、漏”,使“三废”治理在过去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不仅使企业时时保持着一片绿地和蓝天,而且,良好的环保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声誉,产品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企业发展持续稳定。
    
  “废物其实也是资源,只是放错了地方”
    
  然而, 尽管振华化工公司在治理和防止“三废”中不断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由于几十年积淀下来的环保问题,以及新形势环保政策对铬盐等化工生产提出的新要求,仍然使他们面临着许多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
  该公司的副总工程师石义郎说,在他们面前曾“横”着两座大山,一座是改制前老厂几十年积存下来的,多达14万吨的铬渣渣山。这座渣山在该公司附近,分为两处渣场堆放,占地面积分别为10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另一座是还在不断产生的新铬渣,平均每天达120吨。
  这两座“山”沉重地压在蔡再华和董事会成员及全体员工的心上。
  他们深知不搬走这两座“山”,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摆在振华化工公司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搬走这两座“山”,要么被不断增长的两座“山”压死、压垮。
  当然,振华化工公司只会选择前者。然而,怎么搬?搬到哪里去?考验着这群衣着朴素、貌不惊人的振华公司的决策者们。
  党中央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拨亮了他们头脑里灵感之光。他们认真总结经验,联系企业环保工作实际,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决定以技术创新为“龙头”,唱响节能减排的主旋律,化废为宝,变污染源为资源和能源,把这两座“山”搬向市场,搬进企业,向环保要效益。
  2005年至2006年,振华化工公司在过去治理铬渣的基础上,又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14万吨堆成铬渣转窑干法解毒及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建立了铬渣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系统,加大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力度。
  生产部副部长、工程师刘正蓉对记者说,过去的“渣山”如今变成了“宝山”。经过处理的铬渣成为了水泥生产原料,掺用量达到了3%左右,有的还可代替白云石用于烧结炼铁,有的还用于摩擦材料之中。目前,已有多家炼铁和水泥企业成为了振华化工公司的常年客户,大量地使用这种新型原材料。振华化工公司和他们实现了双赢,形成了内外循环经济链,“渣山”以每年5万吨的利用量不断地消减,使用单位每年也可节约原料采购费用200余万元。
  为了不断提高对“三废”综合利用的水平,振华化工公司先后自主研发和研发成功了无钙焙烧清洁生产技术(可使吨产品排放铬渣由2.5吨降至0.8吨)、 铬盐产品延伸加工技术等20多项环保综合利用新技术和专利技术。先后提出清洁生产方案40余项,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被称为“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重铬酸钠清洁生产新技术,是该公司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科技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该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说,这项技术的产生是受到市场的启发。他们发现市场上紧俏的皮革鞣剂是以碱式硫酸铬(铝)为主要原料制成,而该公司废渣(铝泥、酸泥、硫酸氢钠)可大量提炼出这种原料,于是,他们加紧研发,成功开发出了新产品,投放市场后不仅深受江浙、福建、广东等客商的欢迎,而且还远销国外。该项目实施以来共利用废渣两万余吨,生产碱式硫酸铬(铝)1.2万吨,实现利税800万元。
  该公司建立的生产过程中工艺废水闭路循环回用系统也是令人称道的,每吨产品用水由原8吨降低至3吨左右,年节水12万余吨,实现了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该公司改造蒸汽锅炉为热电联供系统,实现锅炉产生的蒸汽二级使用,一级用于发电,二级用于蒸发、加热,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了35%左右,年节煤2000余吨。
  同时他们建立的转窑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年节煤也达到了3000余吨。
  为此,记者在采访时,该公司的有关人员又算了一笔账:虽然振华化工公司3年投入环保综合利用方面的资金达到了2500多万元,相当于三年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今后每年可为他们带来几百万元收益!
  面对这个成效,蔡再华由衷地说,“很多废物其实也是资源,只是放错了地方。”


  “为了员工身体健康,花钱是值得的”
    
  10年前,记者曾到过振华化工公司(当年叫黄石无机盐厂),不时被生产车间弥漫出来的一缕缕淡黄色的、刺鼻的烟雾呛得鼻子发酸。常年工作在这种环境中的工人,有的因此而患上了职业性鼻咽疾病。
  今天,这里环境大不一样了。厂区内绿树成荫,绿茵铺地,空气里散发着初夏里特有的青草气味。建筑别致的员工食堂掩映在浓密的绿树之中,即使是生产车间,现场环境也是井然有序,蓝白、黄红相间的色彩把厂区点缀得整洁明净。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毛志国介绍,改善员工作业环境、生活环境也是该公司环保工作的一大内容。他说:“员工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生活在这里,他们更需要一个整洁美丽的环境。环境好员工的心情就好,工作积极性就高。因此,我们把打造美好环境,作为凝聚人心,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员工时时、处处、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爱。”
  为了更好地解决煤碳粉尘污染问题,以及其对工人身体的侵害,去年,该公司投入100多万元,对铬酐加热炉进行改造,变烧煤碳为烧煤气。虽然企业的投入增加了,但是,蔡再华却说:“企业是员工的家,我们不能以牺牲员工的身体健康来换取企业的利润,这方面的成本增加了,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夺回来。再说,为了员工身体健康,花钱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他们改芒硝单盆过滤为自动化带式过滤机,大大减轻了芒硝包装工作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类似的技术改造在振华化工公司甚为普遍。
  每年,该公司都要配合市卫生防预站对生产作业环境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地提高作业环境保护的水平,杜绝职业病的发生,并坚持每年对全公司员工进行一次体检,对女工进行一次妇检,近三年来未发现有职业病患。